市场销售咨询

027-82302765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客户关爱 >>造口百科 >>造口百科 >> 腹部功能锻炼对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详细内容

腹部功能锻炼对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腹部功能锻炼对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文章发表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作者:1吴新军,张婷婷(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2匡玉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由网友“五彩神仙”推荐(请勿转载)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功能锻炼对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4年1 月至2013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行腹膜外结肠造口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腹部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术后护理和饮食,未行功能锻炼指导,正常生活。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1 年造口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对照组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前出现任一排便信号时间及出现信号自主控制排便至排出粪便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腹部功能锻炼可明显促进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功能恢复,减少术后造口并发症,且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膜外结肠造口术 ;功能锻炼;排便信号;

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是目前根治低位直肠癌及肛管癌的经典术式,术后患者需终身携带肠造口,尽管现代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但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仍然高达21% ~ 70%[1]。Goligher[2] 于1958年首先采用经腹膜外造口的手术方式,此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所采用,逐渐替代传统的经腹膜内造口[3]。随后国内外学者不断探求造口的改良,但术后结肠造口并发症依然很高,患者对排便无控制意识,排便无规律,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本院将腹部功能锻炼与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相结合,通过系统分析评价腹部功能锻炼对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和功能的影响,探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肛管、直肠下段恶性肿瘤并完成有效随访1 年以上的患者104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为行腹膜外结肠造口且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齐全者;排除急诊手术、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72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3例;年龄46 ~ 77 岁, 平均(58.91±13.85) 岁;造口定位:经腹直肌10 例,经腹直肌外侧22 例。对照组:男44 例,女28 例;年龄45 ~ 78 岁,平均(59.72±12.12)岁;造口定位:经腹直肌42 例,经腹直肌外侧3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提起造口处皮肤,将直径约3 cm皮肤及皮下组织圆筒型切除。经腹直肌外侧造口者,十字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切断约一指宽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结扎或电凝止血。经腹直肌造口者,十字形切开腹直肌前后鞘,钝性分离腹直肌。于左结肠旁沟腹膜切开处用手指向外侧潜行分离,避免撕裂腹膜,形成一腹膜外隧道与造口处切口相通,将造口用结肠自腹膜外隧道经造口处拉出腹壁外,注意系膜方向,不可扭转。经腹直肌外侧造口者,将左下腹造口处腹外斜肌腱膜与结肠浆肌层固定4 ~ 8 针,避免造口结肠回缩。经腹直肌造口者,造口肠壁与腹直肌前鞘固定。关闭盆底腹膜,避免左侧侧腹膜在造口结肠上方行成索带压迫。关腹后,距皮肤平面约3 cm 处去除多余结肠,消毒肠腔,肠壁边缘全层与造口皮肤切口作一圈间断缝合,外贴一次性造口袋。

1.3腹部功能锻炼 

患者术前1 周学习腹式呼吸,术后第1 天嘱患者在可耐受切口疼痛的情况下进行有意识的腹式呼吸功能锻炼;术后第3 天,切口疼痛减轻后开始进行造口旁按压功能锻炼,患者或其家属四指并拢,自外向造口方向随腹式呼吸有节律地按压刺激腹膜外结肠段位置,按压力度和腹式呼吸深度依患者切口疼痛程度决定。每天至少锻炼3次,每次至少3 分钟,可随切口疼痛减轻增加锻炼次数及时间。术后1 个月出现排便、排气信号(腹胀、肠鸣、左下腹壁蠕动感)时压迫造口同时收缩腹肌,坚持30 秒,根据个人情况尽量延长时间,每日次数不限,坚持3 个月以上。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1 年造口功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P < 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 =2.714,P > 0.05),对照组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 = 6.029,P < 0.05)(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造口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前出现任一排便信号时间及出现信号自主控制排便至排出粪便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χ2 =9.214、12.034,P < 0.05)(表3)。

 

3讨论

腹膜外结肠造口术是外科常见手术之一,常用于低位直肠癌、肛管癌等疾病的治疗,是挽救、延续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术后并发症是衡量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虽然结肠造口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但造口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采取措施预防肠造口并发症十分重要[4-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腹部功能锻炼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梁霞[7]、李文[8] 等报道相符。

本研究以排便前出现的排便信号不同时间代表造口对肠内容物性质的感觉、分辨功能,以出现排便信号后自主控制排便至排出粪便时间代表造口对结肠内容物的机械控制功能,这样可以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客观比较[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前出现任一排便信号时间及出现信号自主控制排便至排出粪便时间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功能锻炼,排便前出现的排便信号明显提前。腹壁肌肉是受大脑控制的随意肌,加强腹壁肌收缩训练,可有效控制粪便自由溢出,自主控制排便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13]。

综上所述,腹部功能锻炼可明显促进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功能恢复,减少术后造口并发症,且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eenen LP, Kuypers JH.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of stoma surgery[J]. Dis Colon Rectum, 1989, 32:500-504.

[2] Goligher JC. Extraperitoneal colostomy or ileostomy[J]. Br JSurg, 1958, 46(196):97-103.

[3]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640-1646.

[4] 卢震海,万德森.肠造口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广东医学,2009,30(8):1029-1030.

[5] 朱立瑞.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的排便现状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1(12):106-107.

[6] 吴卉,花荣.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造口旁疝病因的病例对照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6):632-635.

[7] 梁霞,王坤容,肖旭霞,等.对结肠造口患者采用排便规律及排便意识训练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6):2180-2182.

[8] 李文.功能锻炼对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排便信号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5):162-164.

[9] 王根本,刘里侯.医用局部解剖学[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98 :194.

[10] 李继先,毕景明,刘永成,等.Miles 手术可控人工肛门与腹壁造口功能对比[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14.


联系我们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2号关南福星医药园7幢7层1-8

027-82302765(市场销售咨询)

027-82302769(行政/采购咨询)

steadlive@foxmail.com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
- 护理师小梅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护理师小紫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客界智能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