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三军教授:防肠癌早筛查肠癌,媒体曾形象的称之为“富贵病”,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关我事,但事实上还真不能这样粗心大意。 想知道你离肠癌还有多远?肠癌该如何防治?在第二届“西湖对弈·跨界融合-共享互联网+早癌筛查新格局”高峰论坛上,笔者有幸见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下面看看专家怎么说。 大肠癌:更加青睐发达城市 蔡三军教授说,从2008年新发病例1200万,2012年1400万,到2020年是1900万。这里新发里面,大肠癌是第三位。 2010年以1亿5840万登记材料估计,全国新发病例309万,死亡病例是196万。 越是发达的城市,恶性肿瘤发生的概率越高。 结肠癌这样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不一样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的国家属于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上涨的;有的国家是发病率上涨,死亡率是下跌的,如新加坡等等。我国不幸属于前者,值得我们更多的重视。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北美生存率达到61%,而我们国家是32%。在我国的恶性肿瘤里面,大肠癌是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第四位的死亡原因。 由于中国的人群巨大,我们每年有新发大肠癌25万(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数字)。由于巨大的人均基数,发病和死亡的总数都是全世界第一的。 对此,中国资料最完整的是上海的大肠癌流行病学。从上海的资料可以看到:上海市恶性肿瘤粗发率在急剧的上升,曾经是直肠癌为主的,现在是结肠癌为主的。香港第一的恶性肿瘤都是大肠癌。 从1972年到1975年和2002年到2005年的上海数据来看,结肠癌是从27.2%提高到30.3%,这个数字使我们立足于世界的肠癌治疗领域。刚才讲了中国的情况,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什么呢?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的上升,癌症早筛发病率持续的上升,大肠癌的死亡率持续的高位。 大肠癌: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大肠癌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比较早期的肿瘤主要表现为只有一个源发的小病灶,此阶段称为第一期。如果大肠肿瘤已经长到肠壁,此阶段称为第二期。 如果肿瘤出现了淋巴结转移,此阶段称为第三期。出现了肝脏转移、结肠转移等,此阶段称为第四期。如今,年轻人患大肠癌查出后,基本都处于第三、四期,而且恶性程度高于中老年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年轻人被误诊,其中,误诊便血为痔疮的占64%,腹痛的占36%。 作为癌症大国,我国80%以上的癌症均是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到医院就诊,一经确诊便已经处于3期、4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期。专家指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早癌筛查意识淡薄和技术的落后,使高死亡率一直弥漫在癌症领域。 临床数据表明,癌症1期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2期为80%以上,3期为40%以下,4期为10%以下。 而美国和日本的医疗实践证明,肿瘤的期别越早,所需资源投入越少,并且效果越好,甚至可达完全治愈。 数据表明,美国癌症患者总体的五年生存率高达80%;邻国日本则达到了62%;相比之下,我国仅为25%~50%的肿瘤病人五年生存率,确实亟待提高。 为此,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推广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从政策高度,自上而下推行早癌筛查。 大肠癌:做好三级预防很重要 蔡三军教授指出,防治大肠癌,三级预防很重要,一级预防病因,二级预防诊断和治疗,三级优化治疗。 美国从1975年到2005年大肠癌的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从28.4%降到17.1%,发病率从56%到现在的45%。5年的生存率从50%提高到66%。 对于这些改变,一级预防生活方式的改变占了35%,二级预防占了53%,三级治疗占了12%左右。我们应该在上述三级预防中下更多的力气,做更多的努力。 我们可以在预防里面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包括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细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粗粮,减少吸烟,过量饮酒等等。二级预防方面,积极宣传肠癌的临床表现,积极开展早癌筛查早期发现,积极规范治疗大肠癌。 欧美国家的筛查方案也有不同,根据危险度不同而不同,有一般的危险度,低危,中危,高危。 我们看到美国的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33%,英国降低15%。我国的肠癌的筛查1972年郑树发起的,2007年是张苏展发起的。在上海大肠癌筛查到178万人的时候,高危人数是34万做肠镜,早期肠癌降低48%。 大肠癌:规范多学科个体化治疗 蔡三军教授认为,大肠癌的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5~到10年。大肠癌的筛查能够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筛查获得肯定价值的肿瘤包括大肠癌和宫颈癌。大筛查的价值主要依赖:发病率、检查方法、经济条件。 大肠癌的筛查方法:大便隐血、乙结肠镜、纤维结肠镜、CT模拟肠镜、MRI模拟肠镜、大便DNA分析等。 对于大肠癌筛查,蔡三军教授认为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上海大肠癌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的因素。上海大肠癌呈明显老年化趋势。 2.大肠癌的筛查能够显著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粪便隐血、乙结肠镜和全肠镜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 3.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早期诊断方法有望进一步改善大肠癌筛查的依从性和提高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 4.国内缺乏足够大样本量的筛查项目的死亡率相关的报道。上海大肠癌筛查项目结果报道有重要的意义。 蔡三军教授特别提醒,减少大肠癌发病、提高生存率,三级预防:规范的执行治疗前诊断、规范的进行治疗计划设计、规范的进行多学科、个体化治疗,规范的进行治疗后随访,规范化社会心理关爱。 蔡三军教授强调,临床应三线并进改善肠癌治愈率和防治能力。 可以规范多学科个体化治疗患者(三级预防)。积极参加筛查普查的研究、推广、实施(二级预防)积极处理癌前病变。积极宣传良好生活方式,饮食方式(一级预防)。 我们近几年来的治疗情况显示,9981个病人,随访完整的9200多个病人,在这样的外科治疗病人里面,五年生存率达到81%,其中一期可以达到94%,两期达到84%,三期也达到74%。这样的比例跟国际上的任何医院都一样。 这些年来中国肠癌的治疗在临床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防治上还远远不够,而且防治可以免受痛苦,更值得我们做更多的努力。 最后,笔者请蔡三军教授谈谈大肠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第一要从战略层面上来讲(长期的重大意义):积极开展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积极开展一级、二级预防。以预后预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 第二要从战术层面(现实的直接临床意义):积极推广规范化诊疗。 积极推广多学科的综合诊治。这样做的话,我们也能像美国一样,在三条线上,改善我们的生存和防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