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前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癌细胞先后多处转移金先生(化名)是一名结肠癌晚期患者,癌细胞先后肝脏转移、腹膜后转移、肺转移。就这样的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已与肿瘤抗争达6年之久。 这6年中,他先后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化疗,复发后再次化疗、再次手术等一波三折的治疗。与绝大多数肿瘤患者一样,最初的他对手术、化疗也充满了恐惧,然而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一次次的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后,早被“判了死刑”的金先生已不知不觉坚持了6年之久。
6年前不幸罹患结肠癌 2014年年初,大便带血、变细且次数变多,但时年51岁的金先生并没有引起重视,总认为自己身体好,大便改变只是生活节奏快、作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小毛病”。随着这些症状的逐日加重,人也开始消瘦,在家人的催促下,金先生才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就诊。在进行了腹部增强CT、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后发现,金先生并不以为然的“小毛病”,竟然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
2014年7月,金先生接受了“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接受了规范的辅助化疗,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 由于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创伤较小,金先生原来的身体状况也较好,所以没过多久,金先生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定期到医院复查。 MDT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全程管理 2017年12月,金先生正常生活近3年,不幸再次降临。复查时,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和左侧肾脏前方出现了“异常”。得知此消息,金先生非常沮丧。浙江省人民医院马上为他组织了由肛肠外科、肿瘤内科、肝胆外科、放射科等专家组成的MDT讨论。 讨论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术后3年肿瘤复发,肝脏转移、腹膜后转移,且当前暂无法行手术切除,建议全身综合治疗。面对阵容强大的多位专家的联合大讨论,金先生的内心平静了很多,在医生的耐心劝导下重新树立起与癌症抗争的信心,转到了肿瘤内科继续治疗。肿瘤内科医生结合基因检测结果KRAS突变型,制定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金先生病情一直比较稳定,化疗副反应也在可耐受范围。 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时,金先生的肝脏转移病灶曾一度缩小。考虑到患者的耐受度和生活质量,医生尝试为他“减免”化疗药物,仅口服靶向药。但尝试一段时间后,金先生手脚脱皮明显,无法耐受口服靶向药的副反应,同时肝脏病灶又有了增大趋势,肺部CT提示转移小结节。金先生又恢复到原化疗方案,经过4个周期的化疗,病情再次得到了控制。为了防止病情再次进展,2019年9月,医院再次为金先生组织了MDT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肝脏转移瘤、后腹膜转移瘤均为可切除病灶,可考虑手术治疗;肺转移结节稳定,且小于1cm,暂不处理。 当金先生得知经过转化治疗的转移灶还能手术切除时,一下子又有了信心。2019年9月11日,肛肠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专家联合为金先生实施了一台肝脏、后腹膜转移瘤的联合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金先生又回到肿瘤内科进行全身治疗。 屋漏偏逢连夜雨。术后2个月的复查中,肝脏又发现了一颗小病灶,MDT团队再次启动,这次的病灶因为体积小、位置合适,立即采用超声介入射频消融进行了处理,并继续化疗进行巩固。 目前的金先生生活质量良好,每日仅需口服靶向药物,定期到医院复查血象。更为重要的是,金先生从一名晚期患者成功转变为临床无瘤生存患者。 结肠癌如何预防与治疗 我国因结肠癌死亡的男性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5位,女性居第6位。 结肠癌的发病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体力活动、遗传因素等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年龄、结直肠息肉史、溃疡性结肠炎及胆囊切除史也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结肠癌早期的症状隐匿且不特异,故很容易被忽视。疾病初期,多数患者伴有大便性状改变(例次数增多、便秘、大便变细等);而在进展期,则会伴随血便、腹痛、进行性贫血及低热等全身临床表现。
图片来自摄图网 尽管当下对早期肠癌筛查正在进行积极推广,但我国肠癌患者一旦发现,80%以上属中晚期,已广泛侵犯周围器官,难以根治切除。即使做了根治性手术切除,仍还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复发(包括远处脏器转移和腹腔、盆腔复发)。 常规单一学科诊治模式,使得许多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和复发肠癌患者只能接收单一的晚期姑息治疗,直至生命终结。传统上,按照肿瘤的分期标准,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或其他任何寡转移灶均被认为是晚期肿瘤,无论是外科医生,还是病人及家属,都认为是不治之症。而MDT打破了传统的治疗模式,为这些病人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全程管理,为他们的生命争取更多宝贵的机会。 近年来,经过临床实践,10-20%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23-58%。在此过程中,通过化疗联合靶向治疗,适时进行病情评估,抓住转化治疗后的手术时机,能够大大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