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不适症状,杭州两位大伯确诊患癌!以前,说起“结直肠癌”人们可能并不熟悉,但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老龄化的加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三位,占9.88%。 最近,浙大二院对杭州滨江区结直肠癌筛查初筛阳性高风险人员提供结肠镜检查,已完成968例胃肠镜,发现肠癌33例,而结肠息肉比例超高,大约70%。同时,还查出结肠腺瘤合并早期胃癌3例,食管早期癌1例。 结直肠癌最可怕的一点是,早期症状不明显,再玩上一手“拖字诀”,发现时往往发展成了中晚期,手术机会也稍纵即逝。 没有任何不适 一个查出“胃癌和结肠息肉” 一个查出“结肠腺癌” 家住杭州的56岁邵大伯(化名),一向自认为身子硬朗,平常也没什么不舒服的,在这次滨江区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中,他参加了问卷调查+粪便留样化验。几天后社区医生告诉他初筛结果:直肠癌中风险,粪便隐血阳性。还帮他预约了浙大二院消化内科就诊。 因其年龄大于45岁,且粪便隐血阳性,是胃肠道肿瘤高风险人群,接诊医生建议其行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结果让邵大伯夫妻俩大吃一惊:胃镜提示胃粘膜病变,早期胃癌考虑,同时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 万幸的是,手术切除了邵大伯结肠大大小小8枚息肉,并完成了胃镜下早期胃癌粘膜下剥离术(ESD),手术病理检查其属于早期胃癌,而早期胃癌ESD术后治愈率超过95%,结肠息肉也均为良性。 同样被“没有不适症状”迷惑的还有55岁的汤大伯(化名),在社区筛查中发现汤大伯大便隐血阳性,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大便也成形,但在浙大二院肠镜检查时发现他患有乙状结肠肿块,且结肠多发息肉,病理提示:距肛20cm结肠腺癌,其余还有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汤大伯随即也进行了手术治疗。 不要拖!便血不是结直肠癌的唯一症状 再次提醒:出现这些症状不要再拖了! 1、便血; 2、腹部疼痛或慢性腹胀; 3、腹泻、便秘或大便变细; 4、排便不尽感; 5、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疲劳和虚弱。 此外,结直肠癌也比较“难缠”,因其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筛查和早诊早治是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任何一种癌症,早发现、早诊治都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列为高危人群 ①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②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③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④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 1. 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 2. 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3. 黏液血便; 4. 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5.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6. 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丁克峰教授介绍说,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结肠镜检查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 40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做个肠镜检查。从防治来说,做肠镜进行早期筛查最有价值。如果肠镜发现有异常肿物,检查同时切除便能预防大部分肠癌的发生。 健康建议: 1.饮食上要低糖、低油、低脂肪,多吃蔬果和粗纤维食物; 2.生活上要有规律,多运动,保持大便通畅,规律排便; 4.最好每两到三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