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是肠癌,为什么有人活到100岁,有人55岁离开?5月9日,人民艺术家、著名演员秦怡在上海病逝,享年100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长寿老人在 44岁时曾被查出肠癌,手术后带瘤生活了50多年。 同样是肠癌 有人活到一百,有人55岁离开 1966年春节时,44岁的秦怡被确诊为肠癌,医生很快替她实施了手术治疗。而另一位同样罹患肠癌的名人——主持过《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的前央视主持人肖晓琳,却在55岁因肠癌不幸离世。为什么同样是患癌,有的人活成了百岁老人,有的人没多久就去世了?主要在于癌症的分期。 研究显示,肠癌的死亡率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期越早,治愈率可能就越高。癌前病变阶段几乎100%可以治愈,早期肠癌生存率也在90%以上。但如果到了晚期,生存率则不足10%。 近29万中国人因肠癌去世 结直肠癌是近几年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在所有癌症中高居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所有癌症中居第5位。平均每1分钟便有1人确诊为结直肠癌,每2分钟便有1人因结直肠癌去世。 肠癌给了我们足够时间去预防 结直肠癌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最好预防的癌症之一。因为它 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只要在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就能通过明确的治疗手段避免癌症的发生。美国过去30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双双下降,归因分析显示,在减少肠癌死亡率的因素中,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级预防起到了35%的作用,作为二级预防的筛查占到53%,而治疗只占到12%。 由此可见,筛查是最有效的防癌手段。那么,肠癌早筛和晚筛,各自的治疗方式是怎么样的,费用又是什么情况呢? 来听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 丁克峰的科普: 哪些人是肠癌高风险人群?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达1.08亿,预计在2030年将攀升到1.62亿。《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结直肠癌部分的编写负责人王贵玉教授表示: 结直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糖尿病、肥胖、吸烟、大量饮酒均为结直肠癌相关危险因素。年龄40岁以上为风险因素之一。他指出,推荐一般人群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评估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如何做肠癌筛查?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推荐的三种肠癌筛查技术包括:肠镜检查、便隐血检查(FIT)、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肠镜检查: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普遍应用的金标准。内镜医师在可视镜头下可以完整的检视整个结直肠的情况,对于发现的可疑病变可以取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建议每5-10年做一次。 便隐血检查(FIT):通过特异性的抗体检测粪便标本中的人体血红蛋白,进而提示可能的肠道病变。体检时就会有这个选项。如果觉得麻烦,可以用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居家自检FIT筛查产品噗噗管,自己在家就能做,建议每年做1次。 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粪便异常细胞中的KRAS基因突变、BMP3、NDRG4基因的甲基化以及血红蛋白,并通过多参数风险评估算法综合评分,全面面捕捉肠道早期异常分子信号,建议每1年或每3年做1次。 常卫清就是采用这种技术,它是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癌症筛查产品,可以帮助40岁-74岁高风险人群在家完成专业筛查。根据首个癌症早筛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数据,常卫清对结直肠癌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9.6%,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可以基本排除癌症风险; 如果检测结果为 阳性,说明可能存在癌前病变或结直肠癌,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下一步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