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胃肠癌居高不下,这份保胃护肠的秘籍快收好我国是全球消化系统疾病流行性最高的国家, 其中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居第二位, 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在4月15至21日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由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福建省胃肠道肿瘤早诊早治及筛查联盟、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党支部主办,福建卫生报等机构参与协办的“福建省胃肠道肿瘤早诊早治公益活动”,昨晚以直播的形式,邀请了省内外多位胃肠道专家向普通民众科普了胃肠道肿瘤早筛查、早预防、早诊治等内容,5000多位网友观看了直播。一起来看看他们分享的实用干货吧! 消化道肿瘤在我省高发 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梁玮主任介绍,我省是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的高发地,这三种肿瘤分别位居我省前十位恶性肿瘤的第三、四、五位。但很多人无筛查意识,特别在省内食管癌高发的莆田、泉州、德化、福清等地,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仅占总发现数的6%左右,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为此,他曾连续三年组织医务人员到莆田南日岛等偏远乡镇,为当地居民进行消化道早期筛查。 “早期食管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可能甚至都不需要外科手术,仅一次内镜下的治疗就能治愈。”梁玮主任说,早期发现和晚期发现,患者结局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肠镜筛查是最有效的肠癌防治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谢华平教授介绍,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肠镜,可以观察整个大肠肠腔内有无病变,还可以钳取小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而指导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日臻成熟,还可在肠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早癌,也可在肠镜下止血等。 “从一枚息肉发展为癌症,一般大于5~10年,因此,结直肠癌是可防可治的,而肠镜筛查就是最有效的防治办法。”谢教授介绍,在美国,大肠癌是高发癌症之一,也是主要的癌症杀手,过去二、三十年,美国大肠癌发病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就得益于各种筛查手段的推广。从2000到2010年,在美国50岁到75岁的人群中,肠镜筛查率从19%上升到55%,同期,大肠癌发病率下降了30%。 胃镜是早期胃癌筛查的最佳手段 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郑晓玲主任医师在直播开始便强调了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性。她指出,早期及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相差极大,早期胃癌在胃镜下即可完全切除,实现自愈,经及时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而晚期胃癌的癌细胞可能已转移到其他器官,五年生存率不到10%。 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是出现食欲降低、饭量减少、 体重减轻、呕血等症状时要重视。 目前胃镜是早期胃癌筛查的最佳手段。 郑晓玲建议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应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警惕容易癌变的肠息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付肖岩主任医师指出,成年人30%-50%存在肠息肉,其中6%会发展为结直肠癌。 然而早期息肉通常没有典型症状,当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等表现时再来就诊,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 付肖岩建议适龄人群应每五到十年做一次高质量的肠镜检查。当检查发现息肉有以下三项条件之一时,要高度警惕高位腺瘤的可能性,并在医生建议下提升肠镜检查频率。这三项条件分别是:息肉直径大等于10mm;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肠镜前做好高质量的肠道准备 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成功的关键,若肠道准备不充分,不仅会导致遗漏病变、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还会增加操作时间和难度,使用更多的镇静药和镇痛药,以及检查费用的提升。 要做好肠道准备,郭仙斌特别强调要注意以下几点:肠道准备患者在镜检前1天应多摄取明胶类食物,而避免红肉、家禽、蔬菜和豆类的摄入,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正确服用聚乙二醇,它是最常用肠道清洁剂,分剂量肠清洁方案能够提高肠清洁度,以及腺瘤和息肉检出率。此外应常规进行肠道准备充分性评估,便秘患者早准备,效果不佳者尽早灌肠干预。 线上科普结束后,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党支部十几位党员还举行了线上会诊,针对网友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一一给予回答。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