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手术大问题这是一位73岁的老年女性,因为“体检发现胆囊结石20年余,反复腹痛6月余”入院,4月前在当地医院做了胆囊穿刺造瘘。 患者过去体质一般,确诊“ANCA相关性血管炎”11月余,在口服甲泼尼龙片治疗。 确诊“右下肢静脉血栓”6月余,曾口服华法林一月,后换用利伐沙班,于5天前停药。 在问病史的时候,老太太一脸慈祥,因为长期使用激素,呈现出向心性的肥胖。 这次来我们医院,是要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医疗组内讨论这个病人手术可能不太好做,因为反复腹痛,又做过胆囊造瘘,还有长期服用激素,所以让我在随后的术前谈话中要讲得仔细一点,把术中术后可能的风险讲重一点。 我是跟她女儿谈话的,跟她讲可能胆囊周围粘连很重,有中转开腹的可能,有损伤到周围胆管和肠道的可能。 她的女儿也表示理解。 同时说她的哥哥也是医生,在病房外等待,因此我又去外面简单跟他讲了一下,他也表示理解。 第二天手术,果不其然,术区粘连得一塌糊涂,完全无法解剖出正常的胆囊三角结构,并且胆囊里面都是充满型结石,胆囊壁也很脆弱,用抓钳一夹就碎了,前前后后用了大概三个小时,终于把胆囊切了下来,为了保险起见,放了腹腔引流管。 术后我们又跟家属沟通了手术的过程,说明手术比较难做,术后要严密监测。 术后病人恢复还比较顺利,但是腹腔引流液稍显黄色浑浊。 然而,在一次下午例行查房时,主任医师看到引流管外面有点堵塞,就去折管子想让其通畅一点,结果有浑浊的肠内容物流了出来,我们考虑是“肠瘘”,后面做了全腹部CT,证实了我们的诊断,是右半结肠肠瘘。 我们决定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窝置管引流术。 后面就开始了漫长的生理盐水+碘伏冲洗过程。 每天行生理盐水+碘伏冲洗,腹腔引流管流出粪渣样液体,后引流液渐清,但是在改用负压吸引后引流液又变得浑浊,我们决定请胃肠外科行“回肠造口术”,术后病人逐渐恢复,就先出院了,我们告诉她等待几月后肠瘘处愈合好再行肠回纳。 在管理这个病人的整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包括术前、术后和日常,在病人病情变化时都应该及时与其本人及家属沟通,征得其理解与配合,这样就能规避很多矛盾。 其次,在病人病情恢复不那么顺利的时候,应当多去床边看看,多关心一下,体现人文关怀,用言语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最后,即便是很小的一个疾病,比如胆囊结石,在术前沟通和术后管理的过程中都应该细致入微,因为病人的个体间是有差异的,应当精细化管理。 |